[color=rgba(0, 0, 0, 0.87)]荷蘭拉德堡德大學的比耶弗爾德(Erik Bijleveld)博士彙整了2019至2020年間,來自全球29個國家、共4670名參與者的170項研究。這些研究涵蓋醫療、軍事、運動、學術等多個領域,並涉及358種不同的認知任務,例如學習新技術、在陌生環境中找到自己的路、練習從未接觸過運動、體驗虛擬實境的遊戲。參與者體驗這些研究項目的活動後,會提交一份記錄了付出努力與心情感受相關程度的問券。
思考是項苦差事[color=rgba(0, 0, 0, 0.87)]透過大規模的數據分析發現,在進行需要高度腦力運轉的任務時,參與者普遍都會感受到不同程度的負面情緒, 例如沮喪、惱怒、壓力、焦慮或煩躁。這意味著「思考」本身就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工作,而這些挑戰除了獲得挑戰成功的成就感,同時也會有挑戰失敗的挫敗感,因而會對心理上產生不同程度的不適。
[color=rgba(0, 0, 0, 0.87)]這項也研究發現,人們在進行思考時,投入的努力越多,不愉快反作用力就越強烈。
亞洲人更能耐想破頭之苦?[color=rgba(0, 0, 0, 0.87)]有趣的是,研究人員發現,相較於歐洲人和北美人,亞洲人面對高強度思考情境時,所產生的不適感較低。比耶弗爾德猜測這可能與亞洲國家的教育體系在學生時期強調勤奮和刻苦的學習態度有關。亞洲學生從小在學習時數較長的環境中長大,習慣了高壓的學習模式,因此在高強度的腦力活動下忍受程度也較高。
為什麼有些人仍然樂於挑戰燒腦的問題?[color=rgba(0, 0, 0, 0.87)]如果思考會帶來一些痛苦,為什麼有些人,例如職業棋士、科研人員,仍然樂於挑戰高度消耗腦力的活動?
[color=rgba(0, 0, 0, 0.87)]比耶弗爾德認為,選擇這類工作的人可能學會將心理努力與潛在獎勵聯繫在一起,如此便能從思考中獲得滿足感和成就感。例如,解開一道難題、學到新知識,都可能使他們感到愉悅與成就。
[color=rgba(0, 0, 0, 0.87)]或許當我們知道努力的背後有更大的收穫時,我們可能就願意忍受思考帶給大腦的一些折磨。
為學習和工作打造更友善的環境[color=rgba(0, 0, 0, 0.87)]這篇發表在《心理學通報》(Psychological Bulletin)的研究,顛覆了我們對心智努力與情緒狀態的傳統認知,為教育工作者和企業管理者提供了一個值得深思的領導統御觀念。
[color=rgba(0, 0, 0, 0.87)]研究結果提醒我們,思考是一把雙刃劍,它帶給我們知識和智慧,但也讓我們感到挫折和疲憊。
[color=rgba(0, 0, 0, 0.87)]在鼓勵學生和員工積極參與學習任務或工作流程時,除了循循善誘,更應注意任務的設計,是否給予他們明確的指示或是提供充份的提示,以減輕被賦予任務者的認知負擔,並為他們所付出的努力,給予及時的肯定和回饋,或許這樣更能激發他們的學習動力和工作熱情,提升學習效果和工作效率。
[color=rgba(0, 0, 0, 0.87)]資料來源:
歡迎光臨 伊莉討論區 (http://a409.file-static.com/) | Powered by Discuz! |